2012年新春伊始,为了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可能的趋势和热点进行探讨,同时也为了增进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与本会专家的联谊,我们组织了“ChinaSourcing-2012新年茶话会”。本次会上,离岸市场开拓、产业趋势、内需市场释放遇到的问题、云计算、示范城市的发展等是十分热烈的话题。这里我们记录并整理了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以供读者借鉴。
人才、解决方案与离岸市场 陈刚,博彦科技副总裁
2012年离岸外包市场将有更加深入的开拓。对中国企业而言,对离岸市场的开拓要更加主动。过去,国内企业对离岸市场相对被动,即使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也是如此,这是我们的一个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能够开拓海外市场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通晓行业经验、IT的应用、以及目标市场的文化和买方的需求,还需深厚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十分缺乏的。这类人才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获得,要靠长期的市场磨练和培养。
二是我们缺少真正适合离岸市场的解决方案,也即成熟的产品。国内领军企业都在打造解决方案,他们需要把自己原来分散在各个外包项目中的经验来总结出来,形成真正可以打出去的“拳头”。印度企业已经走过这个阶段。如果ITO不能深入行业,就只能停留在通用的测试和编程项目上,也就不能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对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国内市场还有一个孕育阶段,估计还需两到三年,国际市场是企业目前不能放弃的蛋糕。对于离岸市场,包括欧洲市场,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政府要帮助企业去开拓离岸业务,这是我们目前的机遇所在。
我觉得在三年之内,我们仍然必须以离岸为主,冷静面对国内市场。离岸做的好,做国内市场会轻而易举。
开拓离岸市场,企业需要更加坚定的决心 管炼,中讯软件新业务推进本部北美业务拓展总监
目前,中国少数企业在离岸市场开拓上已经形成规模,但是跟国外比还是逊色很多。以印度为例,一个一两千人的公司,就可以把业务做到北美、英国,甚至到一些非英语国家。从人数讲,他们不一定比中国企业多。但是看他们的网站以及资质,他们拿到了微软、IBM等很多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是有价值的。实际上通过参加他们的培训,拿到这些资质并不难。印度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好,愿意投入,而中国公司则做的不够。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没有自己的本土市场,没什么退路,必须往外走。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很多实力较弱,走向海外市场会面临诸多困难。如果政府能够帮助在国外搭建平台,通过一点把国内和国外对接起来,会促使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够走出去。这是一个建议。 以下为曲玲年补充:尽管印度号称1/3是在本土,但是本土的1/3,也就是280多亿美元中有100多亿的硬件,把这个扣掉实际上印度的软收入(即服务收入)的4/5是在离岸,1/5是在本土,所以只能走出去。中国企业则不同,所以往外走的态度不够坚定。公司总是会积极追逐现实的利润,而回避现实的风险。
2012国内服务外包产业的十个趋势 武连峰,IDC公司副总裁
第一,从市场角度看,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从全球和中国的报告看,在2012年,以及未来5年,国内服务外包市场仍然能保持15%到12%左右的成长。但是2012年,可能日本市场的外包受到影响会比较大。据IDC的统计,日本的27家大企业都在亏损,这和美国的公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跟新兴软件公司相关的服务外包市场,会不断出现新的机会。比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以及一些行业特征明显的业务,成长空间会比较大。我们看到,美国成长特别好的公司大多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所以预计与之相关的新兴服务外包市场,成长空间会比较大。
第三,发包商越来越青睐接包商的国际化能力,这在2012年会更加明显。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一般比较弱,未来两年这应该是我们要去加强的。
第四,从整个外包领域新兴市场看,云服务和基于云服务的交付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未来它可能会颠覆传统的服务外包模式。国内企业早期主要是做测试和编码业务,现在开始慢慢往高端BPO或KPO领域延生。实际上,这两块业务都会受到基于云服务交付模式的影响。IDC的报告做过预测:到2018年-2020年,基于云服务模式的交付可能会占到50%。
第五,发包商对接包商的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接包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了解发包方的核心业务,甚至要能够帮助客户改变他的业务流程。现在服务供应商对IT类毕业生的需求已经不多,而更需要行业类毕业生。把行业与IT能力整合起来,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比较强。
第六,从2012年开始,不管对国家、城市,还是服务外包企业,品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来看,至少有两三百个城市适合做外包业务,而从接包企业来讲,可能有几万家在竞争业务。有一个例子,在2011年,中国有43个城市的代表团去爱尔兰参观,每个城市都说自己人才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成本低。对于潜在的发包商而言,最大的难度在于因为不了解中国而不知道该选哪个。所以不管是国家品牌还是城市品牌,或者企业品牌,在未来几年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七, IDC预测,如果不包括PC和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中国的IT市场会保持13%-14%的增长,较为乐观。国内大企业的发包受经济影响不大。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IT支出看,平均花费占企业销售额比例在0.2%左右,制造业可能会更低。这一比例还较小,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不差钱。
第八,从区域市场而言,欧美的潜力比日韩大。日韩离岸外包的业务量(特别是日本的业务量)占整个软件外包业务量已经超过30%,甚至已接近50%。而欧美市场离岸外包业务量占整个外包业务量的10%-8%。欧美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或成本优势,将会更多的整合全球资源并进行创新,这其中产生的潜在市场机会将更多。
第九,2012年,中国公司国际化,以及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并本土化,会进一步强化,所以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不管是我们跟印度公司的竞争还是与欧美公司的竞争,以及本土公司之间的竞争,都会更加激烈。
第十,国内一线城市的压力会增加。由于二线城市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外包企业从一线城市转向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现在有七八个城市在申请成为新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城市之间的竞争会逐渐增加。
增强离岸交付能力,谨慎应对美国保护就业举措 刘京誉,文思创新高级副总裁
前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几次提到外包,而且都是负面的。这不仅是选举语言。美国现在正极力降低失业率,以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基本都在实物贸易领域,但未来有可能会向服务贸易领域扩散,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有所警觉。商务部应该就应对服务贸易摩擦方面的一些经验,对服务外包企业做一些培训。未来的欧美离岸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从文思的经验看,中国企业在离岸外包市场雇佣本地员工是非常有意义的。文思在美国的员工很多都是中国的在美留学生,解决了留学生的就业。这样,很多同事,包括高管,都是持有美国国籍的中国留学生。要拓展美国的离岸市场,本地雇员的比例要提高,这样能帮助我们建立人脉关系。就知识而言,如果我们能雇佣到一些高水平的美国本地专家,会对我们企业很有好处,一是提高我们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二是有助于我们转型升级,往解决方案方向迁移。这些专家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如果变成我们的员工,能很快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以下为曲玲年补充:对于美国为保护就业,希望把更多发包机会留在其本土的问题,有两个案例可供借鉴。一是在制造业领域,日本制造业鼎盛时期,美国设置过很多门槛,包括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无奈之下,日本很多企业只能把终端设到美国,如丰田、本田等都在美国设厂,这样就解决了贸易壁垒问题。还有一个例子,就是TCS的做法。TCS有二十万人规模,现在美国有两万人。这两万人中,有一万人是并购来的,就是把美国现地企业买过来,让其员工成为TCS的员工。可以说TCS现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印度公司,他在美国现地,也是一家美国公司,这样就规避了美国保护就业的敏感问题。
在华跨国供应商的主要关注点和示范城市的发展趋势 于燕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的外国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趋势,另一个是各示范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趋势。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型的外国跨国公司都在进行业务的重组和改革。一些已经谈好的项目可能会因此暂缓落地或搁置。但在亚太区,因为中国的竞争力加强了,很多公司原来倾向于将总部设在香港、新加坡,现在重组之后都在向中国比如上海这样的城市转移。但是现在外企对中国政策的连续性有很大的顾虑。我们的很多优惠政策都将在2013年到期,因为政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关注,2013年之后原有政策会不会延续,如果项目落地,有谁能保证原有政策会延续。
国外IT企业对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很关注。比如,如果在中国设立软件研发中心,那么在中国注册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在中国注册的知识产权如何顺利转移出去。他们认为中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
还有一个是外汇管理问题。以往很多外国公司在中国赚了的钱,如果想在中国注册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会受到很多限制,所以外汇管理也是他们很关注的。
另外,对示范城市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城市的分化加大了。有一些服务外包发展不好的示范城市,信心开始动摇,但又有很多新的城市,尤其是东北重工业城市,对服务外包非常重视,积极的想成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本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对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行淘汰和更新,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问题。
另外,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关注重点在发生变化。几年前,很多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几年下来,各城市已经把政策的优惠力度抬到很高,各地政府已经比不动了。所以现在政府开始转向,在政策外,寻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帮助企业,比如,通过培训人才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各地投入是越来越大,这是争取服务外包企业投资的比较有效地方式。
各地方都在打内需牌,都知道中国的内需市场一旦释放,会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大资源。西部和东北有很多央企或者地方国资企业,地方政府其实是能够推动发包的。这些企业甚至还能基于自己擅长领域的服务,发展成为由内包到外包的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也愿意在这方面积极推动,做出一些案例。
内需市场释放遇到的问题和云服务的两个案例 曲玲年,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理事长
我们中国自古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所以我们国企可发包的业务,通常是内部关联公司在做。这对市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这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中央政府其实理解,这是国内市场释放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财政部也想打开这个瓶颈,要把业务公平的放开到市场。对于这种状况,企业也有一些现实的办法。比如香港的电讯盈科,跟大国企建立合资公司,软通动力至少和两个大国企有合资公司。在不能把市场打开的时候,先通过合资变成关联公司,获取业务,现在国外很多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发展成熟之后再脱离出来,这也是中国市场的特色。
对于政府采购的市场机会,财政部未来将会逐步的将服务的采购纳入政府的采购范畴。但前期在财政部内部的讨论中,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政府的服务类项目采购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区别于货物和工程类采购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形势下,扩大服务类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的立足点是什么。还有很多操作性的难题,比如服务需求的描述、采购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如何履约验收、如何数据统计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格标准怎么确定。商务部有一个中关村采购价格指数,可以说是政府硬件采购指数,已经在22个城市执行。那么在服务采购中是否能有一个类似硬件的价格指数。服务类政府采购的项目监管,监管方式、监管举措等,他们希望借鉴美国、日本、欧洲的经验。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内,不管是国企、政府,还是事业单位,特别是后两者,在职能设置上没有CIO。要不要设立,怎么设,CIO要经过哪些培训……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虽然政府很想释放内部市场,但仍然不敢轻易为之。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地协助政府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云服务的两个案例。
一个是富士通的例子。富士通给两千家机构提供服务。现在富士通计划用二十几个大的云服务中心把那两千多个小的中心替换。他们思路很简单,在五到十年的设备更新周期到来时,逐渐替换。估计富士通已有两个云服务中心在运作了,并且已经替换掉了很多原有机构的服务中心,实现云的服务了。这是一个成功的云服务模式。
还有一个案例。上海陆家嘴有很多跨国公司。IBM在陆家嘴让这些跨国公司不用租办公室来存放设备,因为这个地方的办公场地租金非常贵。
IBM通过云的方式提供。现在陆家嘴有很多非IT行业的外资公司都买了IBM的托管服务。IBM把这个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梳理,现在开始向中国的国企销售托管服务。IBM在新加坡也做了一个大的云中心,给香港的企业做服务,一人时一毛钱(港币)。因为香港也是一个办公区很贵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 |